汗疱疹又名“出汗不良性湿疹”或“掌跖[zhí]部急性湿疹”,是一种发生在手掌或脚掌上的剧烈瘙痒性水泡疹。过去认为它的发生和出汗不畅相关,现在则认为它的具体病因不明。因其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常在数月或数年间频繁发作,常常在春末夏初发病,夏季加重,冬季自愈。因此,目前认为它属于湿疹的一种。汗疱疹在青少年和年轻成年人中高发,随着年龄的增长,发作频率会趋于减少,大部分人最终可以完全自愈。汗疱疹的发作常从瘙痒开始,随后在手掌、手指侧面、手指背面或脚底突发对称性剧烈瘙痒和水泡。70%-80%的人仅在手上发作。轻度汗疱疹只在手指侧面出现水泡。
水泡通常位置较深,呈现“西米布丁”样表现。也可融合成大水泡。水泡持续数周后变干、消退后伴脱皮。
频繁复发可能导致慢性皮炎,也可能继发细菌或真菌感染。
当然,少数情况下,脚上也会发生汗疱疹,手上也会发生手癣。手足癣的水泡常发生在单侧手脚上,两侧不对称,而汗疱疹则常在两侧手足对称发生。以上只是从症状上粗略评估,最准确的区分是去医院皮肤科做真菌检查,查出真菌阳性的,可以诊断为手足癣。不过,有时汗疱疹和手足癣会同时发生,甚至手足癣诱发汗疱疹,这被称为癣菌疹。皮疹多对称分布、边界不清,患者常伴有明显的瘙痒症状。除手足外,湿疹还可发生于体表任何部位。湿疹按皮疹表现不同,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湿疹。急性期湿疹:皮疹多为密集的粟粒大小的丘疹、丘疱疹或水疱。由于搔抓,丘疹、丘疱疹或水疱顶端被搔破后呈明显点状糜烂面及渗出,皮疹可密集融合成片,周围不断出现新的皮疹,故边界不清。亚急性期湿疹:皮疹以丘疹、斑丘疹、鳞屑和结痂为主,仅有少数丘疱疹或水疱、糜烂。慢性期湿疹:由于红斑、丘疹、斑丘疹皮疹反复发作,可表现为皮肤增厚、浸润,呈苔藓样变,表面可有抓痕、结痂、鳞屑或皲裂,皮疹消退尚可见色素沉着或色素减退。
其病因不清,过去认为是由于手足多汗、汗液潴留于皮内引起的,现在多认为是一种皮肤湿疹样反应。一般春夏季交替或秋冬季交替时节易发病,每年常定期发作。典型皮疹为表皮深处的水疱,针尖至粟粒大小,略高出皮面,疱液清亮。水疱一般不自行破裂,干涸后形成点、环状或融合成片状薄鳞屑,其下露出红色新生上皮形成红斑、斑片,可见皲裂。水疱散在或密集成群发生于手掌、手指侧面和足底、趾侧,常对称分布。有水疱时伴程度不一的瘙痒及烧灼感,反复脱屑、皲裂为主时常自觉疼痛。
手癣常累及手指间、手掌、掌侧,可蔓延至手背;足癣常累及足趾间、足跖和足侧缘,可蔓延至足弓、足跟及足背。患者常首先于单侧足趾间、足跖处感染发病,渐传染至对侧足及单侧手,即常说的“双足单手型”,最后双足和双手均受累。
根据手足癣临床表现不同,可分为3型:水疱型、浸渍糜烂型和鳞屑角化型。水疱型:常位于足趾及足缘,原发损害以粟粒大丘疱疹或水疱为主,成群或散在分布,疱壁厚,内容物澄清,干燥吸收后出现脱屑。常伴瘙痒剧烈。浸渍糜烂型:以第四五趾和第三四趾间受累最为常见,表现为趾间浸渍发白,除去浸软的腐皮暴露出其下红色糜烂面,可有少许渗液。常伴瘙痒剧烈。鳞屑角化型:主要表现为暗红色斑片角化过度、粗糙、干燥。一般无自觉症状。冬季易发生皲裂、出血可伴疼痛。皮疹逐渐向周边蔓延,炎症中央轻缘部较重。初起常手(足)单侧发病,指(趾)甲常见受累表现为甲板呈黄褐色、增厚不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