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说变就变,南方近日开始暖湿气流迅速反攻,回暖的同时绵绵阴雨仍将维持下去,又潮又腻的回南天也将随雨雾来临。潮湿的环境会让湿疹、皮炎以及一些真菌类的疾病如皮癣、手足癣的发病率提高。
温暖潮湿的环境有利于霉菌的生长繁殖,特别是原来在人体皮肤上处于“休业”状态的霉菌会“死灰复燃”,在脚趾等部位蔓延,引起皮肤癣病。脚癣如不及时治疗,还会向身体其它部位传染,变成体癣、股癣、手癣、花斑癣。研究表明,霉菌还会在人体内生长繁殖,引起霉菌性肺炎等病。手癣和足癣是指发生于手足皮肤且除开背面以外部位的皮肤癣菌感染,是十分常见的皮肤真菌病。病原菌主要为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和絮状表皮癣菌。与体股癣类似,手足癣发病率的高低与环境因素和个体特征关系密切,气候湿热和足部多汗、局部欠透气是足癣的重要易感因素。整体免疫功能低下,如糖尿病、HIV感染等是足癣的高危患者。
也称间擦型。特征为多汗、瘙痒、异臭味;4与5趾间浸渍、糜烂,有时可继发细菌感染,严重者可导致淋巴管炎、蜂窝组织炎等感染。表现为瘙痒、继发感染、水疱、脓疱,有时可见裂隙,损害可由趾间区向周围扩展。以糠状鳞屑、角化过度为主要特点,常与甲癣伴发。常可见到弥漫于整个足底及侧缘的在增厚红斑基底上的片状银白色鳞屑,冬季常有皲裂。多累及双脚。手癣多为水疱型和角化过度型,常见单侧发病。如果手足均被累及,多为“两足一手”,这有提示癣病诊断的意义。2、治疗手、足藓,尤其是角化皲裂型足藓,推荐口服抗真菌药。5、对足底多汗、有恶臭者,可先用聚维酮碘溶液浸泡,然后外用抗真菌药。皮疹多对称分布、边界不清,患者常伴有明显的瘙痒症状。除手足外,湿疹还可发生于体表任何部位。湿疹按皮疹表现不同,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湿疹。急性期湿疹:皮疹多为密集的粟粒大小的丘疹、丘疱疹或水疱。由于搔抓,丘疹、丘疱疹或水疱顶端被搔破后呈明显点状糜烂面及渗出,皮疹可密集融合成片,周围不断出现新的皮疹,故边界不清。亚急性期湿疹:皮疹以丘疹、斑丘疹、鳞屑和结痂为主,仅有少数丘疱疹或水疱、糜烂。慢性期湿疹:由于红斑、丘疹、斑丘疹皮疹反复发作,可表现为皮肤增厚、浸润,呈苔藓样变,表面可有抓痕、结痂、鳞屑或皲裂,皮疹消退尚可见色素沉着或色素减退。汗疱疹是湿疹的特殊类型:其病因不清,过去认为是由于手足多汗、汗液潴留于皮内引起的,现在多认为是一种皮肤湿疹样反应。一般春夏季交替或秋冬季交替时节易发病,每年常定期发作。典型皮疹为表皮深处的水疱,针尖至粟粒大小,略高出皮面,疱液清亮。水疱一般不自行破裂,干涸后形成点、环状或融合成片状薄鳞屑,其下露出红色新生上皮形成红斑、斑片,可见皲裂。水疱散在或密集成群发生于手掌、手指侧面和足底、趾侧,常对称分布。有水疱时伴程度不一的瘙痒及烧灼感,反复脱屑、皲裂为主时常自觉疼痛。手癣常累及手指间、手掌、掌侧,可蔓延至手背;足癣常累及足趾间、足跖和足侧缘,可蔓延至足弓、足跟及足背。患者常首先于单侧足趾间、足跖处感染发病,渐传染至对侧足及单侧手,即常说的“双足单手型”,最后双足和双手均受累。根据手足癣临床表现不同,可分为3型:水疱型、浸渍糜烂型和鳞屑角化型。水疱型:常位于足趾及足缘,原发损害以粟粒大丘疱疹或水疱为主,成群或散在分布,疱壁厚,内容物澄清,干燥吸收后出现脱屑。常伴瘙痒剧烈。浸渍糜烂型:以第四五趾和第三四趾间受累最为常见,表现为趾间浸渍发白,除去浸软的腐皮暴露出其下红色糜烂面,可有少许渗液。常伴瘙痒剧烈。鳞屑角化型:主要表现为暗红色斑片角化过度、粗糙、干燥。一般无自觉症状。冬季易发生皲裂、出血可伴疼痛。皮疹逐渐向周边蔓延,炎症中央轻边缘部较重。初起常手(足)单侧发病,指(趾)甲常见受累表现为甲板呈黄褐色、增厚不平等。维生素B1缺乏可引起被称为“脚气病”的一种全身性疾病。脚气病不同于我们常说的“脚气”。
脚气是由真菌感染所引起的一种常见足部皮肤病,又叫脚湿气、香港脚;脚气病则常发生于以精细粮谷为主食的人群,其病因为维生素B1的缺乏,症状表现以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及心血管系统异常为主,如多发性神经炎、食欲不振、大便秘结,严重时可出现心力衰竭,有些还有水肿及浆液渗出,常见于足踝部,其后发展至膝、大腿至全身,甚至心包、胸腔及腹腔积液。一般体重60kg的成年人,对维生素B1的需求量为每日1.5~2.0mg。如果每日饮食中对其摄入量低于0.25mg,就会出现维生素B1缺乏症。生长发育期的少年、哺乳期的妇女、重体力劳动者以及长期发热及腹泻者,对维生素B1的需求量相应增加。维生素B1广泛存在于天然食物中,以酵母含量最为丰富。在动物性食物中,内脏、瘦肉、蛋类的含量较多。在植物性食物中,以粮谷、豆类、干果含量较多。
米中维生素B1的含量,随着加工精度的提高而破坏增多,因此饮食中应适当增加些粗粮。鲤鱼、鲫鱼、青蛤、虾等水产品及茶叶中含有维生素B1酶,能分解破坏维生素B1,但此酶可被加热破坏,因此最好熟食而不要生食这些食物。
所谓脚气就是医生常说的手足癣,是一个夏季高发的皮肤病,这个病倒不至于要死要活,但足以让人心烦意乱得很,特别是本病以反复,受其困扰的着实不是少数人。其实,所谓癣实际上是一种真菌感染,手癣是指指间、手掌、掌侧平滑皮肤的情况,而足癣则主要累及足趾间、足跟、足底、足侧缘等部位。手足癣是最常见的浅部真菌病,在全世界广为流行,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更为普遍,在我国以南方地区更多见,据说18世纪北欧侵略者登陆香港后,许多士兵的脚开始发痒,脚趾之间糜烂、渗液、脱屑,并很快在士兵之间流行开来。因为它在香港流行,故称香港脚。而这种病在天气寒冷的北欧很少见。
病因及传染性
容易引起局部感染的真菌,包括红色毛癣菌(占50-90%)、须癣毛癣菌等。它们最适宜的生长环境温度是22-36℃,湿度95-100%,所以在暖湿环境中长得更好,尤其是夏天,出汗多、又湿热,所以常有夏重冬轻或夏发冬愈。
人的足底和趾间没有皮脂腺,生理防御机能较差,但汗腺却很丰富,出汗比较多,加之空气流通性差、局部潮湿温暖,此外,足底部位皮肤角质层较厚,角质层中的角蛋白是真菌的丰富营养物质,有利于真菌的生长。 既然是外来病原体感染,免不了要谈到传染性!是的,这个病是会传染的,通过接触传染,用手搔抓病变部位或与患者共用鞋袜、手套、浴巾、脚盆等是主要的传播途径。
所以这个病也有明显的家庭聚集性,一起生活的人常互相传染。这种感染在同个人身上还能蔓延扩散,如足癣往往由一侧传播至对侧;值得注意的是,引起手足癣的不少真菌还可能会感染身体其他部位,比如体癣、股癣、甲癣等。
脚气,学名足癣。
炎炎夏日,由于炎热、多汗、潮湿,为真菌提供了喜好的生长环境,是足廯多发的季节,全球平均患病率为15%,足癣复发率高,约84%的患者平均每年发作2次以上。足癣发作起来,又痒又臭,而且还经常反复,有些街坊自己买了好多种药膏涂来抹去还是无法治“断根”。痒、痒、痒!甚至半夜痒醒,白天也经常忍不住去抠脚,尴尬又烦人!这种长在脚上的癣,为什么偏偏有些人易“中招”?“中招”了脚痒发臭怎么办?下面请看药师支招解烦扰。
夏季湿热的外部自然环境,对真菌的生长来说再有利不过了。但是否会感染真菌病,还取决于真菌的毒力及人体的抵抗力。目前有记载的真菌约多达10万种以上,但绝大部分不致病的,只有200多种真菌在特定条件下可致病。如果皮肤屏障破坏、菌群失调、机体内环境变化、免疫功能不全,各类条件致病菌就“有机可趁”。足癣致病菌以毛癣菌为主,最常见的是红色毛癣菌(73.33%)和须癣毛癣菌(14.28%)。
红色毛癣菌和须癣毛癣菌,虽然为亲人类和亲动物类真菌,但在非宿主环境下也可以长期生存,其在吸水性强、表面粗糙的材料上存活时间比较长。在地板胶上可以存活,即使在棉布、纸板、纸皮、玻璃表面也可存活14~28天。致病真菌喜欢湿热环境,特别容易在人体温暖潮湿的部位生长, 常年穿鞋袜、足部不透气的人,尤其遇到雨天鞋袜湿透了还常捂在脚上时,致病真菌更是长得欢,不少人的脚就是这么痒起来的。治足癣多以涂擦抗真菌外用药为主。所以,当发作起来瘙痒难耐时,不少人会自己去药店买些药膏涂抹,症状有减轻便不涂,但过一段时间又痒起来,甚至更难受。为什么这么顽固?